从普惠金融探索发展的阶段性演进来看,很多实践形式具有与政策性金融制度一致的明显特征和质的规定性,甚至应纳入政策性金融制度实践范畴。学界常把1974年尤努斯教授在田间试验基础上建立格莱珉银行作为现代普惠金融诞生的标志,从格莱珉银行由政府参股且享有优惠政策待遇的国家信用背景、以农村穷人这一强位弱势群体为主的业务对象以及经营活动体现政府扶贫济困的农村社会政策和减贫战略意图的业务宗旨来看,应属于政策性金融制度安排。而在此之前,一些扶弱助困的金融实践探索也具备普惠金融的雏形,同时又可以看做政策性金融供给的制度安排。例如,德国雷发巽信用合作社按照合作制原则,通过农户参与农村资金互助的方式,解决农民群体的“信用约束”问题。再如,中国古代金融发展史中以“常平仓”为代表的官办农业贷借制度安排,利用粮食丰歉余缺市场调节机制向农户提供小额信贷,强化了贷借融资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作用,发挥了“救民乏”“抑兼并”的社会功能。这些制度探索的初衷是解决弱势群体金融服务缺位问题,既具有普惠金融扶危助困、权利平等、价格适宜的内核特征,又与政策性金融不以盈利为目的、体现政策导向、提供优惠信贷条件的运行规律相契合。通过实践逻辑的对比分析,可见政策性金融在普惠金融供给制度安排的重要性、基础性和持久性,是中国特色普惠金融发展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一部分。
准确把握政策性银行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合理定位和路径选择
突出政策性银行的政治属性和主责主业。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政策性银行作出了“政策的背后本质是政治,政策性就是政治性”的重要论断。政策性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实体经济,发挥引领和撬动作用。特别是在特殊时期、困难时刻,增强市场微观主体信心,以更精准、有效的服务帮助普惠群体克服疫情影响,更好实现恢复发展。政策性银行承担着“顺市隐于市、逆市托于市”的平抑经济周期角色及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职能。发展普惠金融,既要落实好逆周期调节、跨周期支持的普遍性要求,采取超常规举措,出台差异化普惠信贷政策,又要发挥好支持特定领域的独到作用,在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全力帮扶“两基一支”、乡村振兴、对外贸易等关键领域的小微企业应对困难挑战,服务好国家稳住经济大盘的战略部署。
利用好专业优势和独特经验。政策性银行发展普惠金融既要敢做,又要善做。一方面,突出专业优势,深耕重点领域,进一步聚焦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发覆盖广泛、层次丰富的政策性专项普惠信贷产品,对商业性金融支持不充分、覆盖不全面的方面形成补充。另一方面,拓展支持核心企业供应链上下游小微企业,助力保订单、拓市场、稳经营,持续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
发挥长期、大额、低息资金的先导作用。政策性银行发展普惠金融要发挥政策性融资期限长、资金投入大、风险容忍度高、不追求利润最大化等特点,以比商业性金融更加优惠的利率、期限、担保条件,加大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将成本低、可持续的资金精准“滴灌”至普惠群体。用好“批发资金转贷”形式,将政策优势、资金优势、规模优势与商业银行的网点优势、人力优势结合,以点带面,形成辐射,通过杠杆作用撬动更多资金共同助力稳小微稳就业稳预期,扩大支持小微企业的示范效应。
坚持规模、质量、效益均衡可持续。政策性金融是稳定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撑,执行宏观审慎政策更为有力,在发展普惠金融、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必须持续稳健经营。应注意到,国家成立政策性银行的目的是要按市场规则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弥补单纯靠财政手段提供纯粹公共产品的弊端。政策性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必须将尊重市场规律与执行国家意志相统一,将让利小微企业和保本微利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按照银行规律配置资源、经营管理,提高市场化、专业化水平,提升稳健经营和风险抵御能力,实现规模、质量、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遵循以上发展定位,进出口银行应立足政策性银行职能,全力纾困小微企业、服务外贸保稳提质。
进出口银行始终将普惠金融作为“国之大者”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全行“十四五”发展规划的“五五战略”之中,聚焦外贸新业态、外贸产业链和传统小微外贸企业三个细分领域,在纾困小微企业“稳外贸”中形成了特色品牌和示范效应。2022年6月底,小微企业转贷款余额1463.9亿元,较年初增长21.6%,普惠小微直贷业务较年初增长23.5%,累计惠及小微企业26万余户,终端用款定价持续下降。
一是坚守定位,加大政策性业务投放。深入挖掘在稳外贸、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和促进国内区域外贸均衡发展等方面蕴含的业务机会,积极支持小微外贸企业进出口和能力提升。深化与中小商业银行转贷款合作模式,探索通过“资金池+银行”的风险分担模式合作开展风险共担转贷款。2022年上半年,进出口银行向小微外贸企业投放风险共担转贷款155.8亿元,服务5000余户小微外贸企业。加强转贷款利率终端管控,确保利率低于市场同类贷款平均水平。依托国家信用,发行首期30亿元推动外贸保稳提质主题金融债,资金全部用于小微外贸企业贷款投放。利用“贸赢贷”、专项外贸“保理E贷”、专项外贸“保赢贷”和其他小微外贸专项直贷等产品,加大对外贸小微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支持。
二是专注主业,强化稳外贸信贷支持力度。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外贸保稳提质部署要求,围绕“减负让利”“高效协同”“创新发展”三个方面制定12条措施,加强对小微外贸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创新开发信用类跨境贷款,解决传统抵押模式难以适应小微客群的客观问题。精准支持科创型和制造业小微企业发展,用好“专精特新”小微企业名单,以批发资金转贷形式支持制造业企业,落地“专精特新”直贷业务方案,增强服务直达性。以外贸产业、制造业、科技创新、乡村振兴为重点,持续做好普惠转贷款,引领带动商业信贷资源精准滴灌。用好FTP优惠和小微企业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等优惠政策,用好风险缓释和风险分散工具,引入新型银政、银保、银担批量业务风险分担模式,降低普惠业务的风险敞口,增强敢贷愿贷的信心和动力。
三是突出精准,优化外贸新业态支持模式。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外贸新业态发展的要求,以“场景赋能”和“数据驱动”实现贸易出口融资全流程线上自动化办理,帮助外贸新业态小微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以105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为重点,针对跨境电商及其上游小微企业供应商,提供订单融资、信用贷款等金融服务,助推小微企业跨境“触电”。依托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资源聚集的平台效应、高效的客户运营能力以及客户资源,拓展平台小微企业融资业务。发挥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撮合融资和增信作用,利用平台集合的真实贸易单据、仓储物流、报关信息,开展在线订单免面签、无抵押融资服务。围绕海外仓、供应链进口等典型外贸业态,创新开发“产业链+”业务方案,构建“出口企业+市场采购贸易平台+海外仓+物流”的闭环业务模式,探索以金融产品“组合拳”方式提供融资支持。
四是增量扩面,拓展外贸供应链融资服务。落实以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实现稳外资、稳投资的“六稳”“六保”任务,发展供应链金融,推动大型骨干外贸企业信用向上下游小微企业传导。落地“供应链保理+”业务方案,依托核心企业,圈链式(商圈、产业链)扩展横纵多向关联的小微企业供应商,在帮助核心企业强链补链的同时依托其丰富的上下游小微企业资源快速获客。创新链上企业数字增信产品,依托供应链多级流转电子凭证技术,使其沿产业链逐级流转、拆分,为链上N级小微企业提供保理贷、订单贷、票据贷等便捷的数字供应链金融业务。加快与供应链金融科技企业的直连对接,依托智能身份查验、贸易背景智能核查、智能合约驱动、联盟共识机制等技术,破解核心企业及供应商的资质快速识别和多层次信用穿透难题,推动外贸领域普惠业务口径拓展至外贸产业链上下游重点小微企业。